雅宅

封面.png


梁实秋与“雅舍”


1939年,梁实秋在重庆北碚定居,第二年同吴景超共同在主湾半山腰购得一栋平房,以吴景超之妻龚业雅的名字,命名为“雅舍”。梁实秋住一室一厅。这是一栋典型的“陋室”,在这所门窗不严、屋顶湿印、鼠子常访、“聚蚊成雷”的雅舍,梁实秋寓居了7年,并常有文友来访,围炉夜话,在此期间他写出《雅舍小品》若干篇。


标题_画板 1副本.jpg




对于“雅舍”,他是感情深厚的,在名为“雅舍”的文章最后写到:

 

“雅舍”非我所有,我仅是房客之一。但思“天地者万物之逆旅”,人生本来如寄,我住“雅舍”一日,“雅舍”即一日为我所有。即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,至少此一日“雅舍”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,我实躬受亲尝……”



雅舍2.jpg

梁实秋”雅舍“今照






黑泽明的小木屋


1993年黑泽明生命中最后一部电影《一代鲜师》在日本上映。电影讲述了退休教授百闲先生晚年的生活。其中一段讲到了日本本土遭空袭,先生的房子也在灾难中烧毁。在大片残垣断壁中,先生与师母找到了一处三叠大小的门房作为安身之处。随身携带出来的是一只鸟与一本《方丈记》。


标题_画板 1 副本 2.jpg




海报1.jpg

《一代鲜师》电影海报



同年,83岁的黑泽明在位于御殿场的私宅中接受到访的宫崎骏,黑泽明一开始便问起宫崎骏看完《一代鲜师》的感想。显然,导演很在意这位53岁漫画家的看法。而宫崎骏流露出对百闲夫妇在这间小屋生活的喜爱……


在这个看似简单朴素的小木屋却寄托一位老人美好的理想……


まあだだよ(先生の家•秋) 画用纸 铅笔 水彩.jpeg

电影《一代鲜师》分镜头,黑泽明绘


1971年,61岁的黑泽明,正经历了电影事业的低谷,厌世轻生,后获救。而影片中主人公百闲先生在经历灾难后,61岁蜗居小木屋,正准备参加学生们为他举办的的第一届的“摩阿陀会”(以寿宴为名)。这个转折似乎也寓意着导演生涯中的一次重生,在接下来的拍摄的电影中导演风格发生改变,似乎更为温情。


2020年3月23日,是黑泽明诞辰110周年,我们工作室也试图通过电脑重新还原这处三叠“雅舍”,以此缅怀这位伟大的导演。


我们做了这个三叠小木屋的结构分解







鸭长明与《方丈记》


公元1155年,鸭长明出生在日本平安末期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,作为一个歌人,在历经人生的种种不得意,50岁的鸭长明隐匿于日野山,构建了四叠半的草庵,并在此写下了影响后世的随笔《方丈记》,这本书流露出鸭长明对时代变幻无常的无限感慨。


四叠半.gif

* 在日本传统和室中,一张榻榻米的传统尺寸是90×180cm,约1.62㎡,半叠榻榻米也就是90×90cm,四叠半的榻榻米也就是7.29㎡。



标题_画板 1 副本 3.jpg


《方丈记》的序言开头写到:


“浩浩河水,奔流不绝,但所流已非原先之水。

河面淤塞处泛浮泡沫,此消彼起、骤现骤灭,

从未久滞长存。世上之人与居所,皆如是。”







时针往前拨动一个世纪,公元1080年,苏东坡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到黄州(今湖北黄州),经历人生的一次重大打击。在黄州的第一年他度过了一个严冬,开春过后,苏东坡在黄州东门外一处坡地筑建了心目中的草堂,并起名“雪堂”,今日,我们是看不到当年所筑“雪堂”,但从其所著《雪堂记》中可觅其一二:


“ 苏子得废圃于东坡之胁,筑而垣之,作堂焉,号其正曰‘雪堂’。堂以大雪中为之,因绘雪于四壁之间,无容隙也。起居偃仰,环顾睥睨,无非雪者。”


苏东坡在“雪堂”四壁绘雪明其志,同时也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

标题_画板 1 副本 4.jpg



在谪居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,他写下了影响中国书法史的《黄州寒食帖》。其中第二段中描写到:


“春江欲入户,雨势来不已。

小屋如渔舟,蒙蒙水云里。

空庖煮寒菜,破灶烧湿苇。

那知是寒食,但见乌衔纸。

君门深九重,坟墓在万里。

也拟哭途穷,死灰吹不起”。


黄州寒食帖.jpg

苏轼 《黄州寒食帖》(局部)   墨迹素笺本 横34.2厘米,纵18.9厘米  台北"故宫博物院"藏






柯布西耶与“度假小屋”


1953年柯布西耶在位于巴黎南岸的马丁角,挑选了一块3.66X3.66m的地块,以木方建造出心目中的“度假小屋”。


标题_画板 1 副本 6.jpg



在接下来的10余年里,他有一半时间蜗居于此,这个14平方米的小屋充满着建筑师理想的气息。在这里,他完成了朗香教堂等传世之作。这也是柯氏唯一给自己建造的房子。这是一个没有混凝土构建、没有裸露钢结构、没有大幅落地窗,只是两个小窗面朝大海的小木屋。


柯布小木屋轴测图_画板 1.jpg

柯布西耶小木屋轴测图


微信图片_20200508145710.jpg

柯布西耶小木屋的外貌


微信图片_20200508145724.jpg

小木屋的内景




1965年8月27号,柯布西耶在这个“雅舍”里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一晚。第二天,78岁的柯布西耶像往常一样离开小木屋,来到海边游泳,他一头扎进无边的大海,这一次他再也没有回来。








莫德的小木屋


1970年,加拿大民间艺术家莫德·刘易斯去世,留下了她的丈夫和小屋。生于1903年的莫德·刘易斯被誉为加拿大“国宝”。


标题_画板 1 副本 7.jpg




她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间小木屋中渡过,并在墙上、在门上、在窗户上留下了许多鲜艳的画作。可以说小个木屋记录着莫德的艺术人生,同时也是她人生最大的一件作品。



IMG_1767.JPG

1965年,莫德站在小屋门口



2019年底,我们配合何香凝美术馆策展团队设计了“莫德·刘易斯与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当代艺术展”。经过各方努力,我们在展厅中复刻出这间小木屋。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民间艺术家。为了这个展览我们与美术馆策展团队一起花了不少心机,遗憾的是因为疫情而未能让更多的观众到现场观看。而根据展期安排展览也最终未能延期,只能说后会有期了。



ezgif-3-d77b8423ccef.gif






WechatIMG139.jpeg











-END-

*以上文章部分图片源自网络,如涉及侵权,请及时后台留言或邮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采取相关措施。独家发布,未经授权,严禁转载。